2010年1月10日 星期日

乾for action!

啦啦:

很抱歉,近日忙於侍奉恩客和拆彈,遲遲也沒有回覆,今天特別早起還債,以表歉意。

首先要多謝你的裝胸分享,更要多謝你call for action式的鼓勵、鼓勵、鼓勵!不過作為一個人,在乾燥的天氣中,也難免感到乾塘,身心俱乾。不瞞你,近日在晨早上班途上,總有點:「似個瘋漢~滿肚鬱結~~食飯擰轉面~~~」的感覺。

不知曾否跟你說,如果當年不是在見另一份工前,接到某雜誌的取錄電話,大概我已跑到當時香港僅存的考古遺跡去掘地,是基於自己對人類歷史的興趣,更基於本人是真心喜歡做些不必與人接觸的工作,從千古不語的遺跡發掘歷史真相就是最單純的事情。很矛盾吧?喜歡探索人類歷史,卻又不願與人接觸。因為自覺有人的地方總是很麻煩,要注意溝通技巧,又要確保接收與傳遞訊息沒偏差,又要擔心別人無風起浪。

真的萬想不到自己會走進對人特多的雜誌廣告珍奇世界。

基於自己對文字的熱愛,以為揸筆搵食也很單純,但早早說過,在雜誌的廣告部當撰稿員,又豈止寫字咁簡單。九年來練就的,沒有幾多見得人的佳作,卻修得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之心,過程中反而發現很多人類的有趣真相,開始覺得自己正在進行一場又一場的實地考古,見識一樣米養幾百萬種人,發掘活生生的人類進化/退化史。

而在這場多年考古中,的確從林海峰的「是但噏」開始,多了很多「call for action」的要求!若發生在電視或電台廣告,還可以「再三重覆」、「加強語氣」來call for action,但當這要求發生在雜誌約A4大小的平面上,call for action就如咒語,比「有型」、「夠爆」更令人不知所措。

當年曾懶風趣地在某稿的intro字中,用了「燈、燈、櫈」做開場,以為可以帶來活潑生鬼的效果,但在每周鋤書會中得到的,是當時上司的劣評:「你咪以為好得意,讀者係睇書,唔係讀書,唔會讀出聲,你咁樣同絲襪佬有咩分別?」情況跟「食多D」沒兩樣,不可能發生在廣告專輯,哪該如何call for action?

經過多年統計資料所得,多數call for action個案的結果,最後都是在intro文字的最尾,加上一句「要立即行動」、「絕對不能怠慢」、「快速入手」之類的說話。我不清楚這些詞彙在市場學上的理論基礎是如何生成,但作為一個普通百姓的我,其實不會因為這幾粒字而真的「絕對立即快速」去消費,我只會因為廣告中的產品很吸引才會「考慮遲下行過」就去買。

大概你會說我的購物模式太理性,但我的確認為要在廣告專輯加入「call for action」字眼的要求是頗奇怪的。因為「促銷」是雜誌廣告專輯的其中一項功能,廣告專輯本身已在call for action的時候,會看的人已在看著一堆與「食多D」差無幾的文字訊息,加多句「快D唻食!」,反而令事情假了。

因主流筍貨往往已有不少記者主動介紹,不必另外花錢作宣傳,所以除了新產品,不少客人也傾向將冷門或不為人知的產品或服務,透過廣告專輯來宣傳,借著我們扮記者介紹新貨的方式,讓讀者不知不覺地接收廣告訊息,再引起消費慾。如果再加「快D掃貨」之類的字眼,那便犯了hard sell的大忌。如果真的想藉平面廣告做特急促銷,最快狠準的方式,可能是回歸基本做傳單。至少我真的見到很多人拿著隨書附送的大減價清單,立即到商舖直接消費,成效立見。

簡單來說,對的人做對的事,針對想要的宣傳效果,用對的宣傳方式才最重要。除了廣告專輯,我們的工作範圍可多著呢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