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

識食VS識寫?

親愛的啦

自你去後,匆匆一個月,我好像很忙,所以無恥地脫稿一整月。本來這篇是想接著你上次說的話,分享一下宏偉佈景的建造過程與當木工的樂趣,但經過忙碌的一個月之後,周旋在食譜與時裝之間又有不少趣事發生,還是開個新話題。

隨著各式各樣飲食節目的興起,我們寫食稿的形式,也愈來愈多元化,遇上的奇人奇事也愈發新奇,單以這個月計,令我目定口呆的,一隻手也數不完,所以很想跟大家說說人皆識寫的食稿。

為甚麼說是「人皆識寫」?因為係人都需要吃東西,所以這是眾多稿類中最「與生俱來」就懂得的題材。不像美容稿,可能要弄明成份,試過才明白箇中感受;也不像影音器材,要懂某些專業名詞才說得通。當然還是可以說,廣告這回事,給我資料自然能寫得出來,但寫得出來不等於寫得好,也不等於寫得出感覺來,對不懂得、不喜歡的題材,還是有點障礙,至少客人覺得你有障礙。至於吃嘛,你不愛吃還是會吃,所以相對其他稿類,食稿是可以靠「同理心」來寫的,促成了現今這個有口有手就能成為食家blogger的盛世。

不過都是那句,識寫不等於寫得好,要寫得好,單靠同理心還是不夠,且要看食稿的類型來執藥落筆。至於「食稿」又可以分多少類?粗略統計大概就是以下幾款吧!

1/ 普通散稿
就是最傳統為宣傳新店、新菜單而設,簡單直接,只需修飾一下相關資料,正面形容菜式、店面,配合搶眼菜式賣相便完事,這就是人皆識寫的類型。這類稿偶爾寫之,很易駕馭,但當你是個雜誌廣告撰稿員,尤其是食書的撰稿員,可能一期已有好幾隻食稿在手,而且是不設試食的,如何可以不千篇一律,如何不會一味「有口感」了事,除了可在工作過程中多跟廚師閑聊,套取不同菜式的特質外,還要多看相關的書,甚至字典,豐富一下關於吃的字眼,才能避過hea寫的嫌疑。

2/ 名人介紹
這類是名人嘉賓推介類型,類近於訪問,大可借嘉賓的說話來完成全稿,還蠻好做的,有時還從嘉賓口中學識不少飲食冷知識。可惜人生就是少不免遇上幾個「X街」,所以就無法避過那種「收了錢便沒意見」的嘉賓,大方地拋下一句:「你隨便發揮吧!」就要我們代入他的角色寫他的感覺,這就當自己寫blog好了,但還是不甘心你收錢我代筆而已。

3/ 自煮食譜
現在流行自家製,所以不同主題的自煮食譜大行其道。不過版面上簡單一張大相、一段材料、步驟的食譜背後,可能已花了很多錢和時間。因每道菜都要影一張大相,每張都要相關道具,有時並不是有錢就能解決,更加不是你肯做勞作就可弄出個合適的杯盤碗碟來,而食譜書動輒就是二、三十個菜式,所以做一次食譜書可能會行爛幾對鞋才找齊所需道具。拍攝過程還要緊盯每個烹調細節,再清楚寫出步驟,讓人看得懂做得到,看似簡單,但原來真的有人不會寫啊!(這個大概要另開一篇才能分享。)


4/ 飲食故事
秉承品牌發跡模式而來的就是飲食故事,這類稿的重點不在食物有多厲害,而在每道菜背後的故事,所以最重要是寫得有感情,讓人感到食物除了提供滋味外,還能傳情。因此落稿的食肆和相關的人物,一定要好有故事才能吸引讀者。無奈的是,十個廚師九個也有一雙巧手,但缺了一張蜜口,別說甜言蜜語,他們連話也不多說,每次都要花九牛二虎之力才從他們口邊漏出片言隻字,所以訪問期間還要花很多時間觀察廚師們的行為、微表情,訪問他身邊的人,務求搜尋最多線索,再靠想像力將他們的入廚故事串連起來,其實就是用寫偵探小說的手法來寫人情故事,也蠻分裂的。


所以說,寫食稿是人人都可以,但要寫得好還要做很多功課,花很多心思,累積很多關於食的知識才行,並不是隨便食個菜寫篇食評就算數。


註:附圖是近日在看的一本外國食譜台譯中文版,內裡包含了食譜、食材介紹和人物專訪,主題是關於生活上小聚會裡會吃會做的東西,版面和相看來沒甚麼特別設計,但令人看得舒服,這就是背後的設計。文字方面,因為是台灣譯本,所以帶著傳統的台式抒情筆觸,但沒有令人讀到起雞皮疙瘩的程度,跟版面一樣看得舒服,值得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