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

龍年快樂


新一年恭祝大家行運、龍馬精神、龍體健康、蛟龍得水、龍顏常悅~~~~
打工仔心聲啊~呵呵~

(正在賣懶中,新文章龍年再見﹗卡卡卡~)

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

為避孕丸平反

啦啦:

好了~~趁著兔年將盡,等我破去年的紀錄,極速給你一篇回應吧!

你講起情人節濕皮文,我就諗起陳年那個「十萬火急」企劃,該是為聖誕新年而做的,因為那是一本有12個月的月曆日記本子,12個月賣俾12個客,由開始賣到實際out稿的時間,該不到三天。那瘋狂的全天候即入即砌即confirm日子,sales隨時打熱線電話入job,本座隨時開咪報告善長數字,邊個writer俾我見到有手空出來就邊個接稿,再跑入影樓立即影相立即入art,衝鋒陷鎮得令人不敢忘記。

以上種種都難不到我們的隊員,最教人頭大的,是那附在每個月曆上,與該月所賣產品有關的送禮貼士,幸好該12個客的產品總算大路,我們愁的是用甚麼方法寫會合理得來又不行貨,有誠意得來又不會跟其他隊員寫的內容撞字,最後出現了我們為每個節日濕皮文所設定的送禮口訣:

「女朋友送俾男朋友;男朋友送俾女朋友;女朋友想男朋友送俾自己!」

這個三分法總算解決了當日的燃眉之急,至於你那「避孕丸」該歸入哪類呢?我覺得三類都可以喎!

如果係歸類為「女朋友送俾男朋友」,可能就係女朋友想給男朋友一個溫馨提示:「去滾都別搞大人家個肚!」

如果係「男朋友送俾女朋友」的話,應該係男友要話俾女朋友知:「我要乸唔要仔,真係好愛你!」

如果係「女朋友想男朋友送俾自己」的話……潛台詞你諗埋佢啦!

所以呢,你話「避孕丸」不該作為情人節禮物,我倒想說,其實這是否只是我們太迂腐保守?你都知現在乜人都有,可能真係有人送得出,而又有人真的收得開心喎!不過我也得承認,「避孕丸」的確比我曾為情人節濕皮文寫的「嫩紅素」與「潤滑劑」難以下筆和成理的。

無論如何,我是支持你的,避孕丸不應作為情人節禮物,所以請容許我獻計一次:

「不如你將這個PR放在不久將來的結婚濕皮文啦!」(請用你的衰聲向有關人士反sell)

試想這個放在結婚主題可以多麼順理成章?簡單的可以是因為「要享受二人世界就要食避孕丸喇!」,警世一點的又可以是「沒有水準的夫妻就不要生小朋友為害生靈,記得記得記得要食避孕丸喇!」

祝你成功~~

P.S既然已經破了2011年的紀錄,咁我收爐喇~~龍年再破!

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

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

撰稿員VS籃球員

啦啦:

轉眼間,又到年尾即將過新年,原來已有差不多一年沒有為這網誌寫稿了,這一年發生的事可多了,雖然事多,但並不值得一提,總結起來卻有一點點啟發,就是重新認識到「team work」的重要性。對於曾是籃球員的我來說(雖然近年已沒有人相信我曾是籃球員),當年多數時間也在後備席,打理雜務的時間遠較出場比賽多,倒讓我對team work有更深的體驗,覺得團隊精神絕對是成功的關鍵,正所謂輸波唔輸士氣,沒有士氣甚麼都做不成。

偏偏,雜誌撰稿員大部份的工作時間也是單打獨鬥,雖然要跟sale、photog、designer合作,但當每份稿也只有你與客人最清楚來龍去脈的時候,成敗冤屈很多時也只能獨吞,有甚麼錯漏,也只能唱唱我的金曲:《我只怨自己》~~不過當我再次退到後備席的時候,我發現,撰稿員其實跟籃球員是一樣的,只是打的不是籃球而已。

後備頂稿
打籃球講求團隊合作,全隊十二人只有五個同時落場出賽,但後備席的絕不是「R」手指睇波而已,而是隨時保持暖身狀態,隨時準備受命接替任何人,一個都不能少,每個人都有存在價值。撰稿員亦一樣,雖說稿是一個人負責的,但總有例外的時候,大假、病倒不消說,身處全年旺季的世界,突發急稿瘋湧不絕,行開行埋總要找個後備來補位,之但係頂稿的同時還得兼顧自家本身的工作,就如一個比賽同時打幾個籃球一般,手上個波還沒離手,便要準備接下個波,還要盤算好該如何射個靚波。所以,撰稿員比籃球員更加要打醒精神,一刻也不能鬆懈,否則,接唔切波搞到一地都係,仲可能會踩埋波車跣親自己。

接稿到位
有些球員,個人技術了得,擅長單挑見人過人,但不懂傳波,不懂助攻,關鍵時刻一下子被夾擊焗死便失分兼輸波;因此我相信個人能力有多高也不可自恃,傳波到位,助攻合時也必須練好,大家見到很多球場上的經典場面,往往也是由隊員之間的默契造就而成的。同樣地,撰稿員每個也有獨門絕招,有人專寫高科技,有人專寫女人恩物,有人專寫飲食玩樂,寫獨家專長當然絕不擔心,但身處一個乜都有的世界,總不會一年到晚也寫自己想寫的東西,又或要補位接替其他隊員頂稿,所以一樣要學埋人家的專長,互相幫補指導,即使不能藉此得分,也絕不能因此而甩手失威。

團隊默契
默契從來也是很抽象的東西,你知道它很重要,但卻從沒有既定法則擔保它的出現。因此這是最基本的元素,也是最困難的一環。籃球員可靠練波來鍛鍊隊員之間的默契,聚在球場,實物在手,球來球往,只要花點時間,用點心機默契便累積起來了。但是撰稿員之間,莫說合作做稿,連真人發聲交代稿況的時間也欠奉,更惶論聚在一起培養默契;加上長期獨立工作,各有不同習性,若靠隊員之間自然磨合,實在有點天方夜譚。如此情況,便只有靠教練,因為瞭解隊員特點和團結隊員是教練的天職,只有認識每個隊員的工作模式和個性,方能有效地分配崗位並加以配合,士氣默契也自然能夠慢慢累積。這個方法需時慢而長,如果有甚麼快而準的方法請即告訴我吧!

其實,無論是打波或是做稿,只要有團隊的存在,不論是教練還是隊員,我們還是要行多步,在百忙之中多關心隊友情況,主動走位補上,才能夾手夾腳在亂世之中活得有尊嚴。